提升內涵!地質文化擦亮鄉村振興“底色” |  | 來源 : 中國礦業報 | 發布日期 : 2023-10-07 |  |
|
|
 |
 |
?9月19日,海南博鰲。中國地質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上,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被授予全國首個五星級地質文化村(鎮)。 |
一石激起千層浪。作為習近平總書記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的誕生地,余村這一身份的評定,無疑對全國的地質文化村(鎮)建設、對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風向標的指引作用。 |
地質文化村(鎮)是依托地質資源稟賦,深度挖掘地質科學和文化,將其與鄉村、鄉鎮建設相融合,發展特色產業和經濟,提升鄉村、鄉鎮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,形成宜居宜業的特色村(鎮)。 |
自2020年以來,地質文化村(鎮)從無到有,從嶄露頭角的新興事物到逐步完善的創建評估機制,經過嚴格標準規范,三批共評定出96個,其中五星級1個,三星級33個,掛牌籌建62個。 |
地質文化村蓬勃發展的背后,是“兩山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,產業基礎不斷夯實。獨特的地質文化資源為綠色發展積攢了蝶變力量,優質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動能和發展優勢的勢頭逐步顯現。 |

|
浙江省安吉縣余村“兩山”石碑 |
|
一村:貫徹好“兩山”理念 |
用“遺址公園”取代坑坑洼洼的礦山,用鄉間綠道替換泥濘的村路,把水泥廠舊址改建成田園觀光區……余村對礦山清危復綠、復墾改良、涵養水土,從“賣石頭”到“賣風景”,走出了一條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,成為探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樣本。 |
2021年12月2日,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4屆全體大會上,余村從75個國家的170個申請鄉村中脫穎而出,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,全國僅兩個! |
如果說“兩山”理念是引領余村實現綠色發展的“頂層設計”,那么地質文化就是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新“富礦”。 |
以“七億地史 美麗余村”為主題,以“余村地質演化史”為串聯軸線,制定了“一室一廊一展館,三線五區七景觀”的總體建設思路,明確了“地質+自然教育”的建設模式……作為重要技術支撐團隊,浙江省核工業二六二大隊黨委委員、副隊長趙神祖介紹,在系統梳理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,結合余村地質遺跡資源條件、綠色礦業發展史及村莊歷史和人文資源等稟賦情況,量身定制出了地質文化村建設方案。 |
“全國首個”“五星級”,是肯定,是榮譽,更是鞭策。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,在深入踐行“兩山”理念的道路上,余村與地質文化深度融合,同頻共振,以地質文化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,以余村生動實踐推動地質文化村在全國遍地開花。 |
據悉,現階段余村每年接待游客約90萬人次,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05萬元,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4863元。趙神祖自信地說,地質文化元素的加入,必將為余村帶來新的增長點,助推余村共富共美。 |
只有堅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“兩山”理念,充分依托地質資源稟賦,才能利用生態價值資源最大程度激發經濟社會價值。 |
|
一?。褐v好鄉村地質故事 |
首個地質文化村——嵊州市白雁坑村誕生“浙里”! 首個五星級地質文化村——安吉縣余村也誕生“浙里”! 新時代新征程,地質文化與浙江的鄉村建設結緣,開啟了一場相互成就的“雙向奔赴”。 |
據統計,浙江省地質文化村總數13個,其中五星級1個,三星級7個,掛牌籌建5個,數量領跑全國。 |
以“金釘子”剖面為核心的生命演化遺跡,以流紋巖、丹霞地貌為代表的奇山秀水遺跡,以采石冶礦遺跡為特色的礦業文化遺跡,以雞血石、青田石為代表的國石文化遺跡……浙江省域經歷了元古宙和顯生宙兩大地質演化時期,擁有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和地質文化傳播資源。 |
摸清村(鎮)特色土地資源特征,能為有效利用特色土地資源、開發特色農產品提供科學依據;查明資源現狀和開發利用潛力,可挖掘供待開發利用的地熱、礦泉水資源;調查當地的空氣質量、典型氣象景觀、特色生物資源,能有效發掘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…… |
開展村(鎮)綜合地質調查不僅局限于地質背景調查,還有特色地質資源調查、自然條件調查、特色地質資源調查等,涉及方方面面,牽一發而動全身。 |
知難而進,勇毅前行。只有全面摸清家底,才能端牢地質文化的“金”飯碗。 |
浙江省地質院的馬俞高表示,以地質類博物館、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、地質文化村(鎮)、地質遺跡保護點組成的“館園村點”地質文化傳播體系是講好鄉村地質故事的重要載體。 |
“有景可游,有物可感,有文可讀,有聲可聽,有品可嘗?!闭憬〉刭|院基礎地質調查研究所的張建芳從浙江省地質文化村(鎮)建設實踐談起,認為要打造“五有五可”產品體系,地質文化才看得見,摸得著,有抓手,有價值。地質文化傳播產品如是,研學教育和科普活動亦如是。 |
只有厚植地質基礎,不斷拓展地質文化內涵和外延,才能充分發掘地質文化村(鎮)的無限發展空間。 |
|
一域:做好“地質+”文章 |
億萬年水火交融雕琢寶地,千百載人文淵藪奕世流芳。東部沿海地區文化歷史悠久,科普教育意識不斷提升,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,政府科學利用本地區火山地質遺跡資源意愿強烈,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火山旅游規劃與建設,都是建設我國東部中生代火山巖區地質文化村的良好基礎。 |
大田縣華西鎮杞溪村位于福建省火山活動最活躍、最強烈、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,屬于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噴發帶核心區,火山巖類型復雜多樣。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的地質文化資源調查成果,杞溪村僅用了兩年的時間,不僅舊貌換新顏,更是在2021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地質文化村。 |
然而,南京地調中心張翔表示,此類地質文化村未來的發展難以繼續一村“精雕細琢、單打獨斗”,而應該以點帶面,整體一盤棋。 |
從杞溪村到華興鎮,從產品到產業,從文化到文旅,通過深入挖掘“水火交融”的特色地質格局,采用“地質+”融合模式,圍繞仙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、昆山油茶產業中心建設,當地政府在杞溪、橫坑、張墘、柯坑、早興5個連片村落,開展地質遺跡及相關民俗文化、古村落資源、特色農業等融合規劃項目,積極打造文旅環線,初步形成集科普研學、休閑旅居、生態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“地質+”文化鎮。 |
“地質+”生態旅游、“地質+”自然教育、“地質+”創新創意、“地質+”綜合服務,地質文化村(鎮)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個性化、多元化。 |
張翔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,認為將一個地質文化村發揮自身優勢,牽引鎮域各村聯動,逐漸發展成業態齊全,產業結構合理的地質文化鎮,將是地質文化村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和值得探索的路徑。 |
只有全盤統籌規劃,高度融合地質元素,才能逐步開辟出建設地質文化村(鎮)獨有的特色發展之路。 |
|
一策:打好“地質”組合拳 |
開展地質文化村(鎮)工作,是服務鄉村振興,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,是推進地質調查工作和地勘隊伍轉型升級的現實路徑。 |
利用地質遺跡建設地質文化村,既要上接天線,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,又要下接地氣,服務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、切實改善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質。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持續推進、中國地質學會組織開展評定的初心。 |
上下一致,才能引發共鳴。3年來,地質文化村(鎮)工作受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鄉(鎮)政府的普遍關注,申報數量更是逐年攀升,這其中的現實意義和潛在價值不言而喻。 |
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,發掘“地質為基、文化為魂、融合為要、惠民為本”的鄉村地質故事? |
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朱立新表示,地質文化村(鎮)建設一要充分挖掘地質遺跡內涵,講好地質故事;二要打造科普研學路線,滿足大眾對地質知識的需求;三要注重開發附加產品,提升附加值。 |
填好一張地質圖,挖掘一批地質資源,講好一批地質故事,建設一批科普設施,開發一批科普產品,培育一批特色產業,培養一支傳播隊伍,構建一個傳播機制……地質文化村(鎮)是一個系統性廣泛性的深刻社會革命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。 |
只有將自身建設真正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,深耕地質遺跡內核,才能在未來的鄉村發展中贏得主動。 |
路雖遠,行則將至;事雖難,做則必成。 |
一村一隅,一省一域,講好地質故事,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,在世界上形成具有地質文化特色的鄉村人居可持續發展中國經驗,我國的地質文化村(鎮)建設將用實際行動和成效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鑒。 |